考研最后一科结束的铃声响起,陈阳合上试卷,手指微微颤抖,心跳的频率竟比刚进考场时更快了一些。他看着周围的考生一个个收拾东西离开,脑海中仿佛浮现出这大半年里自己度过的每一个早晨和深夜。
从考场出来的那一刻,陈阳仰头看了看灰蒙蒙的天空,脸上没有一丝兴奋。和18岁高考结束时的狂喜相比,此刻的他更像一个疲惫的战士,只想找个地方歇歇脚。
这一年,陈阳23岁。从去年春天决定二战考研开始,他就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——一定要上岸。他辞去了工作,回到了大学旁边的出租屋,每天六点起床,夜里十二点睡觉,生活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调到了循环播放模式。他知道自己起点不高,第一年考研失利的打击让他意识到,只有加倍努力,才能把握住未来。
可是,坚持谈何容易。每天清晨,窗外的寒风吹得人脸发疼,而他却要硬着头皮走向自习室。考研教室的灯光总是刺眼的冷白色,周围的人一言不发,只听得到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。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课,陈阳有时候一整天连一页书都看不完。他曾对着厚厚的教材发呆,心里不停地问自己:“真的有必要这么拼吗?”
备考的路并不平坦。陈阳清楚地记得,暑假那段时间,他的父母打来电话,让他放弃考研,回老家考公务员。母亲在电话那头絮絮叨叨:“都23了,别人都稳定了,你还在啃书本,这样值得吗?”陈阳听着,心里五味杂陈。他不是没想过回去,但每次一想到在机关单位里的日复一日,他就觉得窒息。
有一天,陈阳的老同学发了一条朋友圈——“转正了,终于有了稳定的收入。”看着照片里那张满是笑容的脸,陈阳突然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。他没有点赞,也没有评论,而是关掉手机,继续翻开了那本已经被他画满标注的教材。
9月份开学季,校园里多了许多充满朝气的面孔,路边的大屏幕上播放着迎新标语。陈阳站在教室窗边,看着熙熙攘攘的学生,有一瞬间恍惚。他想起自己18岁刚进大学时,也曾对未来充满期待。可如今,五年过去了,那些曾经的期待变成了现实的压力。
考研冲刺阶段,陈阳的作息更为紧张。他每天要刷五套模拟题,晚上还要花两小时总结错题。身体的疲惫倒是其次,更让他煎熬的是心里的孤独。他的朋友圈几乎静止,微信聊天记录里只有考研群的刷题信息。有时候,他会盯着手机屏幕发呆,想找人聊聊,但却不知道该从何说起。
终于,12月到了,考试的日子来临了。陈阳清楚地记得进考场那天,他穿着一件厚厚的羽绒服,手里拿着提前准备好的文具,耳边的风呼啸而过。教室里静得让人心慌,每个人都低着头复习,没人说话,也没有多余的表情。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,深吸一口气,告诉自己:“没关系,我已经准备好了。”
两天的考试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,结束时,他觉得自己的脑袋是空的,连动一根手指都觉得累。但走出考场时,他却没有哭,也没有笑。他知道,这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开始。
回到出租屋,陈阳点了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,打开电脑随意播放了一部老电影。屏幕上跳动的画面和屋子里的暖气让他觉得前所未有的放松。他突然意识到,无论结果如何,这一年的努力都让他成为了更好的自己。
23岁的考研考场,比起18岁的高考考场,更多了一份沉重和现实。没有了少年的意气风发,也没有了对未来的盲目乐观,但也多了一份对自己的认可与接纳。陈阳明白,这一路上,他和最大的敌人——自己的懒惰、迷茫和恐惧,进行了最艰难的较量。
他不知道未来的录取通知是否会如愿而至,但他清楚,无论结果如何,他都会感激这一段孤独而充实的旅程。因为,这场战役,他没有输。